少林武术馆

当前位置

首页>新闻中心>武馆新闻> 律学的发展与禅宗的兴起

律学的发展与禅宗的兴起

武术馆  浏览:1908 次  时间:2005-05-23

  少林寺自“贞观之治”以后,又恢复了往昔的活力。首先是有一批律师,研讨戒律,“虚求一义,洞真谛之源”。他们是:明遵、慈云、元素、智勤等等。明遵是律宗“相部宗”创始人法砺(568—635)的大弟子。

  唐初律学,共有三大学派,即道宣的“南山宗”,最初传播于长安终南山的白泉、崇义、丰德诸寺;怀素(625—698)的“东塔宗”,最初传播于长安西太原寺的东塔。怀素最初从“五律宗师”法砺研习三载,后独立发展为一派;法砺的“相部宗”,最初传播于相州日光寺。

  法砺是灵裕的弟子,后从静洪学习《四分律》,更就洪渊听《四分》大义,又穷究《十诵律》,开拓异闻,参考经论,与慧休合撰《四分律疏》十卷、《羯磨疏》三卷。他的弟子有明导、昙光、道成、满意、昙遵等人。法砺去世后,少林寺就成为阐扬相部宗律学的一个重镇。唐玄宗时,相部宗由昙一(692-771)传播到会稽的开元寺,传到了长江以南。

  唐代宗大历十三年(778年),下令在长安的安国寺设立“佥? 定律疏院”,为的是和合三宗,但效果甚微。此后,虽南山宗特? 盛,但另二宗也传至北宋。

  这一时期的少林寺,仍为禅学重镇。人少林寺以修禅观,成为高僧大德企羡之事。德高望重的三藏法师玄奘(600—664)从西天回国后,也曾于贞观十九年和显庆二年两次上书皇帝,请求到少林寺修习禅观并译佛经。

  玄奘的老家,在少林寺西北不远的滑城河村,唐代属缑氏县游仙乡控鹤里凤凰谷。少林寺是“翻《十地》之所”(道宣《续高僧传》卷4《玄奘传》),所以他一再表示“意愿栖托,为国翻译”。

  显庆二年(657年)九月廿日玄奘写给唐高宗的信很长。他先陈述了一番佛理及修佛艰难之状,所谓“菩提路远”,“生死河深”,茫茫三界,浩浩四生,心迷意醉,终逃不出“火宅”,实可悲哉。接着,他又回顾自己,岁月如流,六十之年飒焉已至。自少年求法,寻访师友,西迈诸国,多年译经,已感身力疲竭。顷年以来,更增衰弱,甚感伤嗟。他诚恳请求道:“但断伏烦恼,必定慧相资,如车二轮,阙一不可。至如研味经论,慧学也;依林宴坐,定学也。玄奘少来颇得专精教义,惟于四禅九定未暇安心。今愿托虑禅门,澄心定水,制情猿之逸躁,絷意马之奔驰,若不敛迹山中,不可成就。窃承此州嵩高少室,岭嶂重叠,峰涧多奇,含孕风云,包蕴仁智,果药丰茂,萝薛清虚,实海内之名山,域中之神岳。其

  间复有少林伽蓝、闲居寺等,皆跨枕岩壑,萦带林泉,佛事尊严,房宇闲邃。即后魏三藏菩提流支译经之处也。实可归依,以修禅观……使得绝嚣尘于众俗,卷影迹于人间。陪麋鹿之群,随凫鹤之侣,栖身片石之上,庇影一树之阴。守察心猿,观法实相。令四魔九结之贼无所穿窬,五忍十行之心相从引发。作菩提之由渐,为彼岸之良因。外不累于皇风,内有增于行业,以此送终,天之恩也……”

  玄奘上表的第二天,唐高宗即回了一封亲笔信。大意是说:看了来信,知你想晦迹岩泉,托虑禅寂,非常钦尚。而法师已是“津梁三界”、“汲引四生”的大家,又何必人少室修炼呢。请不要再提人少林寺修禅观的事了。

  禅宗是中国创造的一个佛教流派,禅宗的奠基者是道信(580~651)。《续高僧传·道信传》说他俗姓司马,不知何处人士。七岁(586年)时出家,十二岁(591年)时人舒州皖公山(今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)静修禅业。有二僧,不知从何处而来,也在皖公山修禅,道信拜二僧为师,便蒙受法。

  这二僧之一,就是粲禅师。粲禅师的历史,至今不详。《续高僧传》不为立传,只在《法冲传》中提及“可禅师后粲禅师”七个字而已,使人们知道他是慧可的弟子。此外,《辩义传》记述,仁寿四年(604年)春,辩义奉敕于庐州独山梁静寺起塔,但当地缺水,“僧粲禅师烧香求水”,当地的一口泉水“因即奔注”,“至粲亡后,泉固积年”。

  这条材料表明:粲禅师曾活动于“庐州”(隋代无“庐州”,此处似指“庐陵郡”),即今江西省吉水县一带。

  在隋代,北方还活跃着一位“粲法师”,当是另一人。《续高僧传·僧凤传》记述说:“开皇之始(581年),僧粲法师,名重五都,学周八藏。(僧凤)乃委心请道,归宗师传。粲鉴其精爽,美其器略,授以真乘,开十等之差;导以玄辩,竦八势之位……”《续高僧传·道岳传》也记载说,道岳(568~636)十五岁(582年)时,“依僧粲法师为弟子”。

  道信跟二僧习禅十年(591—601年)后,二僧要往广东罗浮山去,不许道信相随。恰在这时,道信获准正式剃度,隶名于“吉州寺”。“吉州”就是庐陵。因战乱之故,道信还被围困在城中七十余日。道信原计划去南岳衡山,却未能成行。这时天下已大乱,贼盗四起。他受道俗之请住江州(今九江市)庐山大林寺,一住十年(约601-611年)。这“大林寺”,一说是庐山西北麓的“东林寺”,乃是慧远(334—416)开创,并在此结“白莲社”念佛。天台宗“智者大师”智颉(538-597),也曾两次(589年、592年)驻锡于此。此后蕲州黄梅县道俗迎请道信住“众造寺”。这黄梅县与江州仅一江之隔,位于江北。道信到黄梅后,依然以入山林修禅为主,很

  少住在寺院。

  黄梅县城西北十五公里,有座破额山,又名双峰山,风景佳丽,气候宜人,海拔有1000多公尺,面积约8平方公里,竹林云海,仿佛仙境。道信至此,便有终老之志。

  道信居山,有不少弟子相随。山的周围,多丘陵荒地,他便率弟子开荒种田,“坐作双修”,慢慢积累了寺院财产。这是一个重大变革。僧人摒弃了乞食,创造了自己的经济基础,实行“农禅合一”的制度。道信开荒种田的办法,大概得到了蕲州刺史崔义玄的支持。

  大约在唐武德七年(624年),道信在僧俗支持下,在双峰山下建成了禅院——后来被称作“四祖寺”。这时,山中修禅者渐多,到贞观末年,已有五百多人。永徽二年(651年)九月四日,道信去世。弟子弘忍、玄赜等为他造“真身塔”于禅院西北山冈上,今称“毗卢塔”,但大概已是元代重修之物了。1998年5月22日,我冒雨参观了四祖寺。这里正在重建,大兴土木,深圳弘法寺方丈本焕法师(1907—  )为功德主。记得唐朝诗人张祜《游双峰寺》云:“月明如水山头寺,仰面看天石也行。夜静深廓人语定,一枝松动鹤来声。”可惜,此情此景,已无处可寻了。

  道信的大弟子中,只有弘忍(601-674)继承了他的事业。

  有关弘忍的最早资料,是他的弟子玄赜所著《楞伽人法志》,大概作于708年左右。而赞宁的《宋高僧传·弘忍传》则作于弘忍死后314年。

  {楞伽人法志》云:弘忍俗姓周,其先寻阳人,后移居黄梅县。父亲早亡,依母度日。七岁(607年)时即出家,奉事道信禅师(此时在庐山大林寺)。他有很大的怀抱,故能缄口于是非之场,融心于色空之境。他很勤劳,役力以申供养。虽然不读佛经,讲起话来,却符合佛法宏旨。神秀是他最器重的弟子,亲受付嘱。玄赜也曾在五年间(670—674年)三上双峰山,请教禅理。

  弘忍向弟子们开示《楞伽经》说:这部经只有用心证才可了知,不是文疏的大道理可解释的!

  弘忍临死前告诉众人说:我一生教人无数,优秀的人都去世了。今后传播我的禅道者,只有十个人。我与神秀讨论《楞伽经》,觉得他体会得很畅通、很明白,今后必然利益众生。资州智诜、白松山刘主簿,兼有文才。华州智藏、随州玄约,我已很少回忆起他们了。嵩山老安,是个深有道行的人。潞州法如、韶州惠能、扬州高丽僧智德,这三人都可以称为人师,然也只是一方人物。越州义方,倒很善讲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