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七一禅
少林武术馆 浏览:1768 次 时间:2005-08-16无一法可得
沩山灵祐禅师开悟后来到沩山,建立同庆寺,这是个一千五百人的道场,仰山慧寂和双峰都是沩山的徒弟。
一天,慧寂问双峰:“师弟,你最近有什么心得?”
双峰答:“实无一法可得!”
慧寂说:“你怎么还停留在尘境上?”
双峰不解地问:“我无一法可得,怎么能说停留在尘境上呢?”
慧寂说:“认为无法可得,就是有一法可得!”
双峰泄气地说:“我只能做到根不随尘,心不在境!你认为还应该怎样呢?”
慧寂指示道:“你为什么不去参究那无一法可得的?”
坐在旁边的沩山听到后,赞叹道:“慧寂呀!你这话可要疑煞天下人了。”
双峰仍然不解地问:“既然无一法可得,又怎么去追究呢?”
沩山开导道:“你就是一个天下人啊!”
修行就是要遣相,一部《大般若经》,说来说去,无非是遣相,就是连“无一法可得”的杂念也遣去,只有这样,才能拨去迷雾,洞见光明。
隧 道
一名叫善介的武士来到江户流浪,一个偶然的机会,使他成为江户一位将军的内侍。不久他与主人的宠妻勾搭成奸,被主人发现,主人一气之下,拔刀向善介刺来。善介为自卫,与主人厮杀起来。年老的将军当然不是年轻武士的对手,几个回合下来,主人成了善介的刀下鬼。善介为躲避官府的惩罚,携带情人逃跑了。
后来,善介与情人沦为盗贼。他的情人心若蝎毒,而且过于贪婪,善介逐渐开始冷落她,最后干脆离开她,成了个云游的乞丐。
善介逐渐醒悟过来,为了赎清过去的罪恶,决定在有生之年,为大家做些善事。
一天,善介来到备前,这里的交通十分不便,路上有一悬崖,许多人在这里丧命。于是,他决心开辟一条隧道。善介白天外出乞食,晚上挖掘隧道。三十年之后,隧道已经完成2280英尺长,20英尺高,30英尺宽。
此时将军之子已长大成人,而且是剑道高手,他访寻到善介的踪迹后,便要杀他以报父仇。而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于身外的善介,坦率地对将军之子说:“我犯了弥天大罪,愿意让你杀死我,但必须让我完成这项工作,工作完成之日,你可以杀我。”
于是,将军的儿子守在隧道口,看守着他。几个月过去了,善介继续挖掘,将军的儿子无事可做,心烦意乱,为了消磨时光,也为了早报父仇,他开始帮助善介一同挖掘。又一年过去了,将军之子开始钦佩善介的坚强意志和决心。
两年后,隧道终于完成了,人们开始使用隧道,并安全通过,望着络绎不绝的行人,善介心满意足地笑了。
善介说:“隧道通了,你可以杀我了!”
将军之子含着热泪扑进老态龙钟的善介怀中说:“我怎么能杀我的老师呢?”
我早已把她放下了
据说古代有两个云游僧,他俩天天外出沿门托钵乞讨。
一天下雨之后,师兄弟二人又托钵云游,偶然碰到前面有个水坑阻路。恰巧有个衣着华丽的小姐也走到这里,可是水坑太脏,这位漂亮小姐惟恐弄脏自己的衣服,站在水坑边犹豫不决。
当小姐看到两位僧人过来时,便对他们说:“我想过这个水坑,二位师父能帮忙吗?
小师兄连忙摆手说:“这决不行,我们出家人是不近女色的!”
大师兄看着小姐乞求的眼光,说:“出家人慈悲为怀,我抱你过坑!”
说着把手中的钵推给师弟,自己毫不犹豫地抱着小姐过坑。
过河之后,师兄弟二人继续行脚,经过长久的沉默之后,小师弟终于忍不住了,他埋怨道:“师兄,你不应该抱着那小姐过坑,这有损我们出家人的威信!”
大师兄毫不客气地说:“我早就把她放下了,你怎么还抱着她!”
抱女过坑的,心中并没有抱持着女色,坦坦然无牵无挂。一直抱持着女色的不正是那个小和尚吗?
羚羊公案
有六位学僧一同到黄檗禅师处参学,其中的五位见到黄檗禅师都恭敬地行礼,只有一位学僧学着禅者的模样提起坐卧的布垫(坐具)做出一个圆相,就站立在一旁。黄檗禅师看见后就说:
“我听说有一只猎犬非常凶恶!”
学僧学着禅者的语言答道:“一定是循着羚羊的声音来的。”
黄檗问:“你听到羚羊的声音吗?”
学僧答:“那就是跟着羚羊的足迹来的。”
黄檗又问:“你看到羚羊的足迹吗?”
学僧答:“那肯定是跟在羚羊的后面来的。”
黄檗再问:“你看到羚羊的踪影吗?”
学僧答:“那原来是只死羚羊。”
黄檗禅师不再说什么,就挥手让他们退下。
第二天在法堂上,黄檗禅师说:“昨天是哪位在找羚羊。”
学僧快步走出。
黄檗禅师问:“昨日公案未了,你如何解说?”
学僧听了,一时语塞。
黄檗禅师郑重地说:“只道你是个到家的禅僧,没想到却是个义学沙门,知解宗徒。”
学禅贵在诚实,只有真诚的对待自己,才能洞见本心。禅锋机语是禅者的智慧,是从真心中涌发出来的甘泉,不是嘴皮上的功夫。义学沙门、知解宗徒只知滥逞辩才,并不观心,怎能不被识破,逃脱被逐的命运呢?
什么是你的心
宝通禅师早年曾在石头希迁大师处参禅论道。
一天,?石头禅师问他:“什么是你的心?”
宝通答:“见语言者是!”
石头禅师不以为然地说:“有见有言就是妄心!在言语的上面能到你的真心吗?”
宝通回到禅房,参究了十天,又来到禅师那里说:“上次回答得不对!这次我才明白什么是我的心了。”
石头禅师问:“那你说说看?”
“扬眉瞬目!”
石头禅师说:“除去扬眉瞬目,把心拿来!”
宝通没料到这一点,低头沉思了半天,然后说:“要是这样的话,无心可奉送。”
石头禅师高声说道:“万物原来有心,你却说无心,这是毁谤!见、闻、觉、知虽然是妄心,但你是不用心,怎么能悟得大道?”
宝通言下大悟。
石头禅师说的心就是禅心,禅心是人的自性,万物的本质。禅心离一切相,凡形之于语言、见闻、动作的都不是真心。所以,“见语言者”不是真心,“扬眉瞬目”(动作)不是真心,“无心”也不是真心。真心是什么呢?返观内心去寻找、体悟吧!
老婆心切
临济义玄是唐代著名禅师,临济宗的祖师,俗邢,山东曹州人。幼年立志出家,虔诚求道。二十岁左右来到安徽,投奔在黄檗门下参禅。
三年后,睦州首座见临济日见成熟,便对他说:“你来到这里有多长时间了?”
“三年了。”
睦州又问:“你请教过黄檗大师了吗?”
临济如实回答:“还没有,我不知问些什么问题?”
睦州开导说:“你为什么不问问佛法大意呢?”
于是临济去问黄檗,他没问完,黄檗抡棒就打,不由得他分辩。临济只好退了出来。
睦州听完临济的苦诉后,劝他再去问。临济一共问了三次,挨了三次打,深感自己的法缘不在这里,他对睦州说:“承你激励,我三次去问佛法,结果三次被打出门,可能我前世障缘没了,不能通悟大意,所以要离开这里。”
睦州说:“你离开这里时,就先向师父告辞。”
临济走后,睦州赶快拜见黄檗说:“义玄是个有前途的青年,将来肯定会覆荫芸芸众生,请大师给予方便指导。”
临济向黄檗告辞时,黄檗说:“高安有位大愚禅师,他会指点你的。”
临济来到大愚问道:“你从哪里来?”
临济说:“从黄檗处来。”
大愚问:“黄檗给你讲了些什么?”
临济如实答道:“我三次问他佛法大意,三次挨打,我至今仍不明白错在哪里?”
大愚骂道:“黄檗老婆心切,指点你这样彻底地解除迷惑,你还居然跑到我这里问有没有过错!”
临济豁然开朗,便说:“原来黄檗的佛法就这么点!”
大愚抓住临济说:“你这尿炕的小鬼,刚才还问自己有没有错,现在却说黄檗的佛法就这么点。你看到了什么?快讲!”
临济也不答话,朝着大愚肋下打了三拳。大愚一把推开临济说:“你的老师是黄檗,与我有什么关系?”
临济来到黄檗处,黄檗看见后便说:“我家伙,来来去去,没个了期!”
临济笑道:“只因为老婆心切!”
于是把经过告诉黄檗,黄檗骂道:“大愚这个多嘴,等他来时,我定痛打一顿。”
临济说:“要打,现在就打,还等什么呢?”
于是便给了黄檗一掌,黄檗喊道:“你这疯子!居然敢到这里捋虎须!”
临济不甘示弱,大喝一声。黄檗叫人把临济带回僧舍。
禅宗认为言语道断,开口便错,所以当临济问佛法大意时,黄檗只能用棒来回答。临济在大愚处开悟后,也只有以拳当口了。
?
转身回头
一天,临济禅师跟在师父黄檗禅师的后面一同下田。
黄檗一回头,见临济的手空着,就说:“你忘了带锄头吗?”
临济笑答:“不知谁把它拿走了。”
黄檗听了,就把手中的锄头竖在地上,说:“单是‘这个',世上就没有人拿得动它。”
临济走过来,毫不客气地夺过锄头,紧紧地握在手中,说:“师父说谁也拿不动‘这个',可‘这个'怎么在我手里呢?”
黄檗说:“手中有的未必有,手中无的未必无。”
接着,他又问:“今天谁来耕田呢?”
临济说:“耕田的随他耕去,收成的随他收去,关我们何事?”
黄檗一听,转过身就回到僧院里去了。
这是一段十分风趣的对话。临济忘了带锄头,是表明自已已经把世间的妄情烦恼都丢掉了。可黄檗还带着锄头,就急忙把它竖在地上,说是“这个”,就是指自性。自性在各人的心中,谁能夺得去呢?可临济夺去了锄头,他表明自己已经悟道,可以继承黄檗的衣钵了。于是,黄檗就说了番有无的话,有无什么呢?读者自己去体悟吧!
接着,黄檗又调侃说,既然你带着锄头,就由你去耕田吧!还是在试探临济。于是,临济机智地把话题引开,反问师父,为什么不能超脱对待关系之外呢?耕田和收成,关我何事!
黄檗深为叹服,在真理面前回头转身。这转身的世界,就是肯定的世界。黄檗在转身的当中,已经把这广大的田野留给临济去耕种了。